從種一棵樹找回初衷 丞石建築如何從A到A+?
身為企業舵手,肯定聽過詹姆‧柯林斯(Jim Collins)這位管理學大師,細數《恆久卓越的修煉》、《從A到A+》、《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》等著作,過去30年來,影響無數企業,柯林斯犀利指出:優秀是卓越之敵,這不只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,也是人類共通的問題──與丞石建築董事長彭智祺談管理大師對他的影響,他領略到:經營企業不能只求好,更要求最好。
造訪丞石建築位於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辦公室,企業的英文名字是「HONOR CONSTRUCTION」,誠實,反映了企業的精神,展開專訪前,丞石建築董事長彭智祺用紅筆在記者的提問旁,親自寫下註腳,「不只是好,是最好」顯得格外醒目,青少年時的他,跟著家中長輩做水電工程,一步步穩紮穩打,如今帶領丞石建築逾百人團隊,走過超過10個年頭,這是如何辦到的?
成就永續經營,靠有紀律的員工+有紀律的思考+有紀律的行動
「在台灣,長久以來,建築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是先求有就好,其實台灣人蓋房子不見得輸日本、德國,端看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?對團隊的要求有多務實?一切按照標準作業程序SOP,邁向卓越沒有那麼困難,難的是掌握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個性。」彭智祺說。
企業要能永續經營,變身A+等級的卓越企業,根據柯林斯的剖析,仰賴四大階段,分別是有紀律的員工、有紀律的思考、有紀律的行動,最終成就「永續經營」,這與彭智祺的管理哲學正不謀而合,也是丞石建築走在與傳統建商不同道路上的關鍵。
以有紀律的員工來說,走進丞石建築的辦公室,映入眼簾的,是整齊劃一的古銅色西裝套裝,若身處工地,還有另一套工作服,彭智祺曾凌晨到施工現場突擊檢查,只為了讓團隊知道,管理絕非應付了事,而要從日常的積累開始,「有員工在接待中心嚼檳榔,立刻被開除,因為對於丞石建築來說,企業形象是日積月累而成,工作態度更凌駕於一切之上。」
「建商要控制成本,絕非靠偷工減料,而是要減少錯誤的發生!」彭智祺指出。
針對有紀律的思考,領導人必須塑造聽真話的環境,彭智祺透露,經營時,有師法柯林斯懷疑與批判的精神,要求同仁不可完全依賴承包商、供應商,畢竟,人難免有惰性,容易為了錯誤找藉口,一定要深入了解細節,才能並肩同行,為消費者做好把關,提供最好的服務與品質。
而「有紀律的行動」體現在管理上,彭智祺認為,「不是把事情做完,而是把事情做好,並且負責到底!」對丞石建築來說,家是人一生最珍貴的資產,未來的樣貌理應由主人自己決定,2016年,推出家的高級訂製服務,導入住宅客製化概念,讓客戶在前端規劃時,就能挑選建材、裝潢風格、牆面顏色、空間面材、地板材料,甚至是廚房的檯面配色。
最終成就的「永續經營」,彭智祺認為,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,而要永遠保持創新的動力,不論是住宅客製化、建案推行不二價銷售、72小時售後完修服務、全工地實施Gopro數位化品質管理,都是丞石建築力求創新的具體行動。
與樹相遇,一日日領略建築與管理之道
要結實累累,必先灑種施肥,丞石建築的故事,可以從種一棵樹開始說起。彭智祺表示:「2010年,在建案『誠泰大院』種下第一棵樹,原本只是單純想在這個社區帶入四季的變化,沒想到此後,『樹』讓我迷戀到無法自拔……」
一聊起樹,彭智祺原先嚴肅的臉部線條瞬間柔和,順勢打開了話匣子,「照顧松柏,要按日、月、季,制定工作項目重點,與蓋一座自己想住的房子是一樣的道理,從60分進步到80分,相對是容易的,但80分之後,每一分茁壯,都需要靠極致的努力去堆砌品質,我不敢用卓越二字形容丞石,但求問心無愧。」
樹是有生命的,而丞石建築為住在房子裡的人,種下一棵樹,在光影灑落之間,以生命刻畫著生命。
照料樹的過程中,彭智祺發現,每一棵樹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即便已經掌握不同樹種的生長原則,卻不代表可一體適用,尚須要針對每一棵樹的情況微調;對人來說也是如此,面對與眾不同的個體,各自有喜好與品味,建築人要盡一己能力,按照規矩做事,不要去省時間。
建築是龐大而複雜的手工作品,從地下開挖、鋼筋綁紮、模板組立、灌漿、泥作到裝修,所有的階段都需要人來設計、需要人來施工,彭智祺直言,只要人為的東西,或多或少存在人為的疏漏,品質也往往「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」。
而誠實,讓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無所遁形,該如何落實?彭智祺認為,是將「過程」做最大限度的管理,施工前,確認好詳細的施工圖、施工規範,建構一套完整的標準,讓監造同仁得以掌握重點;查驗時,借助科技力,讓影像、聲音確實被記錄,對第一線工程師發揮積極的監督作用,實現「合乎標準」與「實名負責」的創新管理方式。
彭智祺說:「種樹要著眼於細節,從土壤、草皮開始,時刻注意病蟲害,還要經常維護、修剪;蓋房子亦然,需要在建造期間,仔細審視工程細節,把關每一道施工流程;我們能從一棵樹的身上學到太多,千萬別因為走遠了,而忘記出發時懷抱的初心,所謂種樹精神、以樹為師,重要的是積年累月的成長與啟發。」從A到A+,絕非一蹴可幾,彭智祺與丞石建築用十餘年的耕耘,栽植台灣建築人的實踐故事,蔚然成蔭。